详细内容
心理学中关于人际关系的理解
重庆心理学培训机构 心理学中关于人际关系的理解
毫无例外,人偏向相信自己熟悉的人。如果一个陌生人,不论是从马路走来,还是在网络上突然塞你一封私信,向你嘘寒问暖,你铁定会诧异地认为他是个疯子。不同关系程度的人之间,交流的层级也不一样。这不是做作,而是取决于双方建立的信任度。
“废话”,比如寒暄,比如八卦,都能自然地增加彼此的了解,为信任加分。前提是两个人都感觉良好,而不是应酬。废话作为描述的补充成分,也能减小歧义的可能性。
分享与程度
与他人分享,有下面几个级别:
寒暄
所知
所思
所感
所是
寒暄就是打个照面,说声“嘿,你也在啊”。人都是相互的,我目中有人,他也会这样对我。寒暄是最浅层次的,还谈不上分享。
所知,就是确凿存在的,谁都知道。比如明天天气会转凉,比如这个程序的快捷键是什么。所思,即思考层面了。思考是独有的,往往也是理性的。所感,便是感触了。这已经到了分享的最高境界,因为感性的东西,尤其是不快和难过,都包含不堪、“示弱”甚至是“把柄”的成分,我们常常觉得这个“见不得光”。如果双方沟通到这个层面上,能站在对方的角度,还愿意出谋划策,那么这样的沟通再成功不过了。
所是,也即我是怎样的一个人。趋向接近完完全全展现自己的本性,从外到内,从儿时到现在。愿意分享“所是”的人,要么是至亲,要么是知己。
真心地去沟通,不求一定要达到怎样的高度。人之间总是有差异的,有的人没招惹,兴许你看着就恶心和反感;有的人,不开口都喜欢得不得了。感性的东西最自然,理性的最真实。
上一篇如何在职场中洞察人心
下一篇高效沟通技巧